大莊關帝宮沿革

關聖帝君簡稱關帝,民間俗稱關公或關帝爺,乃三國時代蜀國名將關羽。關羽,原字壽長,後改雲長,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(今山西運城人),生於東漢桓帝延熹五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(西元一六二年),亡於建安二十四年(西元二一九年)。得道日為元月十三日。

關羽身長九尺、赤面長鬚、丹鳳眼、臥蠶眉、人稱美髯公。為人至忠至義,有股浩然正氣。中平元年,與劉備、張飛結為異姓兄弟,俗稱「桃園三結義」。最令人耳熟能詳的英勇事蹟為「過五關斬六將」。
關羽在歷代中有不同封號,尤其宋代開始,關帝聖君聲名大噪,受到供奉,名間已有「關帝廟」。北案封「忠惠公」及「武安王」、高宗加封「壯繆武安王」、孝宗時封為「英濟王」,元明宗天歷之年封其「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」及「三界伏魔神威鎮天尊關聖帝聖」,他的夫人為「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」,其子關平封為「竭忠王」,關興封為「顯忠王」,周昌為「威靈惠勇公」。到清順治九年,關羽加封「忠義神武關聖大帝」,香火鼎盛,其廟祀遍其全國。既列為國家祭祀要典,又是民間供奉的對象。清代起關聖帝君儼然人神之首,與文聖孔子並肩為武聖,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在中國民間諸神中是非常罕見的。

岡山大莊里之高雄關帝宮之「開基聖帝」據說在元代就輾轉來台,可考證的是清朝已在今漢翔公司現址供奉。

到清末時台灣割讓日本統治,然而日軍不准百姓信仰道教,大舉掃蕩破壞廟宇及神像。所幸本里陳其目先生,時任日本國保正,提早獲知消息,便立即把「開基老聖帝神像」帶回家中,藏於中空的牆壁中,躲過戰亂的破壞,其對神明虔誠之心是值得信眾讚揚,同時亦獲聖帝的感恩。

在日據時代廟宇周圍為日軍軍事用地,因此不久被迫第一次遷廟,同時也因地形關係,又將關聖帝君與其兄弟分為兩地。即今之大莊關帝宮及華崗里之真旦古廟。

大莊關帝宮第一次喬遷於今之嘉興國小「大莊分校」。又經過數十載,廟宇年久失修,外觀及內部非常老舊,又適逢大莊有機會爭取分校設立,苦無校址,因此只好讓地給里民建校,實乃解決莘莘學子免於長途跋涉至嘉興里本校就讀之苦,這也印證聖帝仁義之精神。
因建校又得重新覓地重建,時任宮中主任委員的佘連發先生提供現今關帝宮之地,於民國57年完成第二次重建。又經數十載,廟宇內外老舊不堪,經大多數信徒贊成重建,又有嘉新水泥公司大力贊助水泥、鋼筋及經費,且本里佘連發先生也願重捐舊地,雖工程浩大艱難,重建委員會克服萬難,加上信眾出錢出力,在民國87年重建,於89年完成這外表壯觀宮內威嚴的大莊關帝宮。這得來不易之成果,實乃信徒之福。並祈神威顯赫,眾信一心。

最新消息

高雄關帝宮 - 全球資